婉澜披着那件厚斗篷进府,照例先去书房查看谢怀昌的学习进度,谢道中夫‘妇’不在的时候,她就得担起长姐的义务来,可今日推‘门’,却看到谢道庸也在书房,正与谢怀昌隔桌子坐着,一言一语地说话,谈论如今的官制。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载泽的缘故,谢怀昌又对满清重新燃起希望,他自己心里明白,一个新政权替换一个旧政权,只有留血冲突才能做到,中国两千年的王朝更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。不论那个取而代之的政权日后会带来怎样的盛世,但处在‘交’替之中的平民却一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,因此他希望大清能继续存在下去,而谢道庸也一反常态地称赞他的想法,这让婉澜非常吃惊,要知道在以往,他二人谈论起政治来,不出几句话一定会发生分歧。
婉澜屈膝向谢道庸问好,在他的要求下褪去斗篷,向两个男人展示她的新礼服,谢怀昌接受不了她脖颈肩膀处若隐若现的‘裸’‘露’,但谢道庸却大加夸赞。
“虽然说美丽的‘女’人老去后依然美丽,但真正青‘春’娇‘艳’的容貌可是一去不复返的,年轻的姑娘就应当打扮的‘花’枝招展,过了这二十年,自有大把时间去穿那些稳重保守的衣服。”
谢怀昌装模作样地叹息:“都说年轻人轻狂,年老人稳重,怎么在我家竟然全掉了个个。”
谢道庸哈哈大笑,温和地看着谢怀昌:“先前我在镇江时,你还像个锯嘴葫芦,如今已经能这么没大没小地开玩笑了。”
谢怀昌无声地微笑起来,并且看了一眼自己‘艳’光四‘射’的姐姐,倘若是在镇江老宅,不要说这样的衣服,这样的对话,就连这样的念头都是不该有的,谢道中是位信仰坚定的老儒生,恨不得做个框子将这个家整个框起来,每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事。
谢道庸劝说婉澜将这件衣服好好保存起来,以后带回镇江去,让老宅里的人也开开眼,谢怀昌想也不想地就表示反对,他说自己的父亲:“向来都是最厌恶改变的。”
“倘若你像他一样在长‘毛’‘乱’的时候接掌家族,或许比他更厌恶改变,”谢道庸垂下眼睛来,用杯盖刮去茶水面上的浮末:“我父亲,你们爷爷去世的时候,官军还没打进伪京呢,我们兄弟俩也只有十几岁,还没有阿澜现在大,我虽然常常笑话他迂腐固执,可讲句良心话,我不如他,我没有你们父亲这么大的本事,倘若换做是我,谢家今日还能不能存在都是两说。”
婉澜和谢怀昌都是第一次听这段往事,因为谢道中从来不肯说,然而谢道庸说了这两句,也不肯继续讲了,只道:“让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回忆战争,是件很残忍的事情。”
婉澜没再强迫他,又将那件厚斗篷披上,对谢道庸道:“让怀昌再看会书吧,叔父,侄‘女’儿许久没有陪您说过话了,您要是不嫌弃,侄‘女’儿煮茶给您喝。”
谢道庸应了下来,站起身,又对谢怀昌勉励了几句,与婉澜一同出‘门’:“你想问什么,问吧。”
婉澜笑嘻嘻道:“果然什么都瞒不住叔父,那叔父一定知道我想问什么了。”
谢道庸叹了口气:“新官制厘定失败了,瞿鸿后起发难,袁大人已经离开了京城。”
婉澜大吃一惊,立刻想起方才陈暨告诉她的话,后知后觉地发现她这个未婚夫很不一般,约莫在官场上也有通风报信的人。
她轻咳一声,又问:“新官制的部‘门’安排和名单已经出来了吗?”
谢道庸摇了摇头:“还没有。”
婉澜道:“如今是瞿鸿做主了吗?”
谢道庸“嗯”了一声,苦笑道:“阿澜,你叔父的好日子要到头了。”
婉澜悚然:“您与瞿鸿往日无怨近日无仇,也不曾去庆王府上送银两,他未必会刻意针对您。”
谢道庸却说:“只怕我在外务部待不成了。”
婉澜宽慰他道:“叔父没有位极人臣的野心,在哪里不是一样做官?况且袁大人不会这么快倒台的,您放心好了。”
谢道庸转头看她:“你似乎得知了点什么消息。”
婉澜笑了笑:“不必得知什么消息,叔父,袁大人是掌兵的,北洋新军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,只要这支军队一日不倒,袁大人就一日不会倒。”
谢道庸却叹了口气:“就是因为这样,才更叫人难以决断,阿澜,我是不愿意站队的。”
婉澜明白谢道庸的难处,如今局势未明,站队就像是一盘风险颇大的赌博,即便是赌赢了,也只是赢一时而非赢一世,但倘若不站队,却又注定了只能终生游离与权利中心之外,受人压迫,遭人挟制。
“可是如今这一局胜负已定,您就算是想站队也晚了,”婉澜道:“不如静观其变,毕竟天无绝人之路,与那些因为站错队而跌落悬崖的人相比,您已经好很多了,不是吗?”
谢道庸点了点头:“当下之计也只能是静观其变了,我只是担心怀昌,今日与他聊起新官制,他还颇有些寄希望与此的样子。”
婉澜却不以为意:“他有什么好担心的,只不过听风就是雨罢了,他先前赞同革命,不过是受那些学子们高谈阔论的影响,如今赞同立宪,也只是被泽公感染,兴许过两天又改了主意。虽说拥有这样善变的立场并不是一件好事,可他到底还是因为没有真正见识过革命和立宪所致,兴许出洋回来就好了。”